读完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青玉案·元夕》的喜爱以及由此展开的想象。她先从现实中的元宵夜写起,然后笔锋一转,“穿越”到词人所描绘的元夕胜景中。这一段描写细节饱满,情感细腻,让人看了有种身临其境之感。 结尾处,作者笔锋一收,又把思绪拉了回来,将现世和南宋对比,点明了文章主题,也让读者感受到盛世难逢,要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今年元宵夜,万 家灯火,街市上非常热闹,路边有做糖人的老者,几个可爱的孩童围着摊位,嬉闹着……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人间烟火气。这梦一般的繁华,怎能不让人沉醉其中!
我倚在窗边,提起笔,又轻轻放下。空白的纸张似乎在等着我挥洒笔墨,但奈何那霓虹灯晃得我头晕,外面的欢声笑语扰乱了我的思绪,让我无从下笔……窗边的晚风似乎瞧见了我的忧愁,悄悄地溜进了房间,任性地掀起桌上放着的书。循声看去,只见图书封面有几个大字——“青玉案·元夕”,它随着元宵夜的微风,一起浇灭了我心头的焦躁。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我低吟着,黯淡的眼里又染了光。顿时,我觉得周遭的一切都如潮水般退去……等回过神来,我已置身于宋朝那热 闹非凡的街市中。东风吹落了千树繁花,也吹乱了我的头发。侧过身,那满溢芳香的马车从我眼前驶过,悠扬的箫声久久回荡在我的心头。仰首望去,那轮玉壶般的明月高悬,点缀了苍穹——数百年前,那位雅人吟唱着这首词,感染着众人。
而我却在字里行间感到了淡淡的孤寂凄凉之意。这是错觉吗?衣着光鲜的姑娘们挽着手,迈着碎步同我擦肩而过,我只觉得她们的胭脂水粉味太浓。这大抵是因为,这群姑娘中并无我要寻的人吧。我呢喃着这首词,好似随着数百年前那位词人的目光搜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的呼吸好像停止了,心跳也随之慢了半拍。那一瞬间的震撼是难以言表的。我感受到了,深深地感受到了——在每一个字里,在每一个角落,在人群里竭力寻觅的焦急和苦楚……在茫茫人海中,在那灯火阑珊处,那女子如同皓月般清冷孤傲,她静静地站在那里,连发丝都在发光……她与周遭的喧嚣隔绝开来,明明是一身素衣,举手投足间却不失高贵脱俗……
可能是我太迟钝,读到结尾才明白那盛世光景不过是贪图享乐的统治者用来粉饰太平的一场闹剧,才明白那些令人惊艳的词句下掩藏着的悲痛之情……
夜已深,楼下逐渐安静下来,我垂眸,用指腹轻轻抚过那一句句词。窗外皓月当空,时间已过多年。如今,又是元夕,已是太平盛世……
进《初中生》微信商城,购买“千金作文”合集《月亮的印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